李清照《臨江仙∙庭院深深深幾許》
詩詞正解並白話對譯 (5)
李清照《臨江仙∙庭院深深深幾許》
庭院深深深幾許,雲窗霧閣常扃。柳梢梅萼漸分明,春歸秣陵樹,人老建康城。 感月吟風多少事,如今老去無成。誰憐憔悴更凋零,試燈無意思,踏雪沒心情。
(I)
白話正解對譯: 庭院幽深多麼深, 華窗高閣門常關。柳樹梢末、梅花蓓蕾漸都顯明,春天來臨,秣陵(建康)的樹活起來了,人(夫君)呢,卻已死在建康城。 受寒病重、吟讀古詩文,勾起很多(共研金石的)往事,(你)如今死去,事事無成。誰個可憐(我)容顏憔悴與衰頹? 預賞花燈無興趣,踏雪賞景沒心情。
(II)
此詞錯解最多。
把「人老建康城」解讀為李氏「看來要老死建康城」,「感月吟風多少事」解讀為李氏「憶往昔多少回吟賞風月,飲酒作詩,那是多麼幸福」,「如今老去無成」則解讀為李氏「如今卻人已老去,什麼事也做不成了」云云,逗人發笑。
所以犯錯,是因為沒讀懂「老」和「感月」之義。也忽略了李氏對古文金石也同樣癡狂。夫妻一起日夜醉心金石,是恩愛生活的主要部份,這是李清照在《金石錄∙後序》自己說的。今天人們一讀見了「老」字,就判定必是李氏晚年之作,殊不知若讀《後序》所記,極大可能這是她葬夫後病重時寫的哀歌。
(III)
須知唐宋文人,頗把「老」字直作「死」字用。例如唐李賀《牡丹種曲》「梁王(花)老去羅衣(葉)在,拂袖風吹蜀國弦」、子蘭《城上吟》「古塚密於草,新墳侵官道。城外無閒地,城中人又老」、譚用之《途中》「光陰老去無成事,富貴不來爭奈何」,又或上文所引陸游《訴衷情∙當年萬里覓封侯》「身老滄洲」,「老」全是「死」、「逝」之意。
復據《後序》,夫婿趙明誠於建炎三年(1129 AD) 在建康(行在)病逝。所謂「人老建康城」,說的就是這回事,亦即「人死建康城」也。此詞大概作於趙氏死後翌年,即建炎四年(1130 AD) 的初春。字裡行間流露的,正是李氏「葬畢,余無所之」(xiii) 的孤悽心情。
由是,「人老建康城」、「如今老去無成」之「老」,皆非李清照將會「老死」,而是四十多歲年壯的趙明誠已經「病死」。
(IV)
至若更關鍵的「感月吟風多少事」一語,時人錯解「感月」為「弄月」,更覺離奇。是時李氏情緒極之低落,至於「試燈無意思,踏雪沒心情」,又何來心思去回味往日的「弄月」?
實則「感月」之「感」乃「感受」,「月」則代表「陰寒」。「感月」者,「受寒生病而不適」也。
考何休《春秋公羊傳注疏》載:
「言朝者,緣生以事死。親在,朝朝莫夕。 巳死,不敢渫鬼 神, 故事必於朔者。感月始生而朝。」(xiv)
勉強譯之白話:
「所謂『朝』呢,是緣照生前的禮法來事奉死後的父母。父母在時,每天朝早朝問安,傍晩夕拜見。死後,不敢褻瀆鬼神,故此供奉必在初一之日。受寒不適,始可依生前之禮而朝早去問安。」
復檢白居易《感月悲逝者》詩云:
「存亡感月一潸然,月色今宵似往年。」
又《皇明從信錄》載明武宗正德十六年(1521 AD)二月張岳上疏曰:
「 近日聖躬偶感風疾,…偶爾感月,豈足過慮。」(xv)
皆明證也。
再據李清照《後序》所記,亡夫葬後,「余有大病,僅存喘息」(xvi)。是以「感月吟風多少事」,「感月」即「大病」無疑矣。喪夫兼大病,然後始有「誰憐憔悴更凋零」之句, 寫的正是她當時的心境和病容。此詞作於建炎四年初春,即其夫歿後數月,不意又添一旁證焉。
又據《後序》,李氏夫婦藏有大量古籍與漢唐金石刻文,其中包括「寫本李、杜、韓、柳集」等等,少部份「搬在臥(室)內」,「偶病中把玩」。所謂「吟風」乃指此事,雖不中亦不遠。
此句解作「受寒病重、吟讀古詩文,勾起很多(共研金石的)往事」,方合。
註釋
(xiii) 趙明誠,《金石錄》, 書末李清照《金石錄後序》。欽定四庫全書史部, 乾隆四十一年版, p.4a。
(xiv) 何休,《春秋公羊傳注疏》卷13 。欽定四庫全書經部, 乾隆四十年版, p.20。
(xv) 陳建,《皇明從信錄》卷27,萬曆四十八年沈國元訂,冊9,頁32。出版年地缺。
(xvi) 李清照,《金石錄後序》。見上, p.4b。
潘國鍵《詩詞正解》4-2024